访问必赢线路检测3003官网
ENGLISH
2021-01-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作者: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党的思想理论的哲学根据。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不但是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也是党的哲学基础不断丰富发展的现实途径。善于发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不但可以从更高的理论境界领悟这一思想体系,而且可以打通从学懂、弄通到做实的关节。着眼习近平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维特点,通过阐发其哲学意蕴,有助于更为深入准确地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不忘初心、保持战略定力的世界观意义

不忘初心是对党的宗旨使命及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堪称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具有世界观意义的表述,是我们党在今天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思想基础。认真领悟这一理念,才能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加以理解。

1.不忘初心是对党的宗旨使命的深刻发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从不忘初心的高度回顾党的宗旨使命,可以认清两大问题:一是民族解放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分割性,二是伟大理想和现实出路的内在关联。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也曾涌现许多立志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但都因找不到现实的出路而饮恨终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这个主义把中国的民族复兴和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为解决中国问题指明了现实的出路。从世界观上看,不忘初心使我们能够打破传统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两极对立,把民族的出路和世界的进步内在地统一起来。这不仅为中国道路的开辟指明了方向,也为今天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世界观根据。

中国共产党在今天的宗旨使命,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要为世界人民谋和平发展。“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这种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紧密相连,而且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追求,充分表明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初心”这个根上就杜绝了宗派情绪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注定要沿着人类文明大道不断开拓前行。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一党之私,也没有一国之私,是真正立足中国、胸怀世界的伟大政党。这一崇高的宗旨使命,不仅是我们能够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而且是我们坚信自己事业正义性的战略定力的坚强依托。

当代世界呈现出深刻复杂变化的态势,充满着不确定性,使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应对挑战的人类共识不成比例,发展的机遇隐藏在层出不穷的挑战中,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分割在局部利益的凸显和冲突中,历史潮流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战略定力至关重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不忘初心,就能不断排除干扰,认准方向,坚定信心,把握机遇,继续前进。

2.不忘初心是对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的自觉遵循

不忘初心要求经常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才能把准问题,看清前途。从世界观上看,这是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效贯通,是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根本方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要“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认识和实践都在这种经常的重新开始中深化。

历史是曲折发展的,认识历史规律也是反复比较、不断纠偏的过程,不忘初心深刻地揭示出这一认识本质。关于认识的曲折性和反复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深刻的阐述。毛泽东精辟地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列宁甚至形象地揭示出,这种认识的反复在于通过一连串上升的螺旋不断地回到“原点”。“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不忘初心就是每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时,都要回望出发点,理清走过的路,辨明脚下的地,认准前行的道。

不忘初心揭示了历史规律形成的特点。它不是黑格尔式客观自在的精神逻辑的展示,而是在回答现实重大问题中通过实践开创的,因而是具体地、历史地生成的;但它也不是毫无联系的历史碎片,而是透过现实的道路展示出的历史逻辑。不忘初心就是要直面问题,通过道路的辨别,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前进的信心。规律就存在于走过的路中,存在于前行的方向中。它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表象的,而是可以感受到、辨认出的历史潮流,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客观根据。

3.不忘初心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不忘初心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初心,是由马克思主义铸造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因此,不忘初心内在地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这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不忘初心从根本上奠定了科学信仰和科学理论内在统一的基础,把坚定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武装上,把牢记使命奠立在完成使命的现实出路之上。从世界观上看,就是解决信仰和科学的统一,价值和真理的统一。我们事业的正义性来自科学性,它不仅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是对历史客观规律的掌握;我们的顶层设计不仅要有历史和现实的依据,还要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仅有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还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支撑。

不忘初心,就是把创新发展视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人间正道。创新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创新不是理论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回答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的成果。因此,创新的关键不是理论逻辑自身的完善,而是真正面对新的实践课题。着眼于理论自身的完善还是着眼于实践中的问题,这是不同的理论思维的起点。“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践中来,形成理论,又通过理论的指导作用回到实践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特点,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联动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之处,就在于其所推进的人类解放事业“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大大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我们把关键在党和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起来,在大力推进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并把这些成果落实到国家制度的建设中。在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建设中,也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国家制度的建设中。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需要和问题,又成为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如此反复,不断发展。

4.不忘初心是对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自觉磨练

实现理想、完成使命,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必须自觉塑造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集中表现为胜不骄、败不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也就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两个“务必”的精神(即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不忘初心之所以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因为它把衡量成败得失的尺度交给了创造历史的人民。要求全党时刻不要忘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干得怎么样,是否称职,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由人民评判、由历史宣告。这种评判不仅是严厉的,而且是持续更新的。当我们自以为还干得不错的时候,其实和人民的期待已经有了距离;而当我们对已取得的成绩津津乐道时,距人民不断提高的要求就必然渐行渐远。因此,只有清醒认识到,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永远保持革命的精神。

二、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强调科学认识世界的成果必须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本质特点,在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方法论特色。

1.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才大有希望。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在关键时刻进行战略决断。

提高战略思维,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战略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着眼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趋势作出战略判断,共同体思维就是其突出的明证。他用“生命共同体”定位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系统的基本关系,从中作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战略决策。他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因此,只有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才能保住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他用“利益共同体”定位当今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治理体系,从中作出扩大各国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判断。他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定位世界的未来,从中作出建设美好世界的战略构想。他指出:“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学习习近平的共同体思维,是今天加强战略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2.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从历史经验中发现历史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站稳立场、明确方向,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培养历史思维,他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运用历史思维,才能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在学习历史中提高本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中突出文化自信,将这种自信建立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承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近百年的奋斗历史上,的确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3.处理复杂问题需要辩证思维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面对和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重大关系,只有增强辩证思维才能应对。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要提高在矛盾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习近平辩证思维的重要特色,就是善于超越某些似乎定型的二元对立思维,以更高的辩证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一些定型的二元论思维看来,倡导和谐与矛盾论不可协调,必须否定所谓的“斗争哲学”,即否定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突出实践与唯物论不可协调,必须否定“物质本体论”,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价值观与客观真理不可协调,必须否定不以人的需要为转移的客观真理;等等,都是突出的例证。

习近平站在辩证思维的高度,成功地破解了上述迷思,站到了理论的制高点上。在坚持“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的前提下,把“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有机统一起来。在坚持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

4.依据新变化,才能面向新实际,这就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开创历史必须从实际出发,但实际本质上是变动发展的;尤其在当代,新变化层出不穷是基本态势。习近平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创新思维贯彻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法论原则,不迷信本本,不迷恋经验,不固守教条,善于因时制宜,惯于知难而进,勇于开拓创新。

从习近平对创新思维的强调可以看到,今天要努力提高创新思维,主要是三大难题的倒逼: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的严峻挑战,包括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需要提升创新性思维;二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要有紧迫感,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才能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三是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全球治理理念。创新思维是我们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的思想武器。

5.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最具原创性的哲学方法论之一

一般地说,不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还是某个具体领域的局部事业,都存在着各种不可意料的风险,都具有不可预测的可能性。特殊地说,新的历史起点的特点之一,就是前所未有的百年大变局蕴藏着大风险。底线思维就是在对于各种风险的有效应对中保持应有定力。

底线思维的特点之一,是从最坏的可能性设想形势的变化和事情的发展,以做好最充分的应对准备。这是忧患意识和前瞻意识的方法论凝练。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失利的可能性估计更充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底线思维的特点之二,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守住事业的根基。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方法论凝练:要推进我们的事业,必须守住底线。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底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底线。没有对于底线的坚守,就没有真正的发展。

底线思维的特点之三,是从主客观的统一上设置底线和坚守底线。底线的设置和坚守,都不是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对于客观形势科学分析的结果。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有原则的坚定性,又要有策略的灵活性。底线设置过严,许多机会和力量就会流失;而底线设置过宽,则有可能自乱阵脚,甚至一溃千里。底线思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髓,真正掌握了会受益无穷。

三、青年兴、青年强的历史观意义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把青少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党对于青年问题,给予了更大的关注,作出了“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的重大判断。把青年问题放在历史舞台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观察,必须提升到历史观上去认识。

1.中国之担当与时代之担当

在中国发展全面融入世界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青年的使命担当已经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而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全面关系上、从时代潮流和时代要求上确立自己的历史使命。虽然青年的历史使命历来和世界潮流、时代召唤紧密联系,但以前这只是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只有在今天,中国和世界如此全面地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才需要我国青年直接地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上定位自己的历史使命。

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习近平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统一,需要我国青年有更开阔的眼界和胸怀。要树立“中国好、世界好,世界好、中国更好”的共同体意识;确立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形成自己事业的根基在中国,但事业的发展在全球的创业精神。

2.青春之中国与青春之青年

青春之于国家、民族和事业,在于拥有青年。能够获得生生不息、朝气蓬勃的青年加入的国家、民族必然青春勃发;拥有一代又一代青年为之献身的事业必定永葆青春。青春之于个人,不是简单的自然年龄,而是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的激情绽放,是生命价值的最大释放。因此,年轻不一定拥有青春,年长也不一定告别了青春,关键在于是否充满活力。这就必须打破狭隘之小我,塑造以祖国之青春延续青年之青春的大我,正所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因此,青春之中国与青春之青年不可分割。

要成就青春之中国,就要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确保青年人成才、成长和升迁的广阔空间前提下,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青年成为青春之青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紧紧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磨练这一关键,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生生不息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涌现,是青春之中国的保障。

要成就青春之青年,就必须促使青年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投身祖国强盛的伟大事业中谱写出彩的人生。青春的力量,就在于超越生命的短暂和有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把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做到。一个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把握越准确,对时代根本特征认识越深刻,对历史演进规律体会越深入,与人民的共同理想越契合,那么,个人的青春就越灿烂、生命的价值就越绚丽。当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时代发展大潮合拍之时,也是个人能够真正成为时代弄潮儿之日。习近平曾经指出:“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才能真正成为活力四射的青年,才能真正拥有青春和永葆青春。

3.人格之美与本领之真

立人之本在立德,立德之要在修身。塑造完美之人格是青春之青年的第一必修课。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大德是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是立德修身的最高境界;公德是基本素质、规范性道德,是立德修身的基本要求;私德是最本真的无形道德,是立德修身的难点和重点。三德兼修,相互映衬,才能不断塑造完美之人格。

承载着时代责任的历史使命,仅有完美的人格还不足以担当,还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学习是青年成就本领的必经之路,社会实践是成就本领的现实途径。习近平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真本领要在实践中练就。只有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坚持学以致用,才能掌握真本领。

人格之美,在于拒腐防变。练就金刚不破之身,才能永葆青春。本领之真,在于攻坚克难。练就无坚不摧的本领,不仅开创事业,而且超越自我。“美”“真”的结合,造就真美青年。

4.理想之远与实干之近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之远,非好高骛远,乃登高望远;非舍近求远,乃跬步致远。实干之近,非盲目实践,瞎子摸象,乃脚踏实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乃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没有理想之远,就没有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头脑清醒、意志坚定;没有实干之近,就没有砌高楼的底砖、汇江海的溪流、创事业的第一个台阶。理想之远和实干之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彩人生。

理想之远和实干之近统一于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所体现的坚忍不拔、砥砺前行,表现为志存高远的鸿鹄之志,也表现为埋头苦干的黄牛精神。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精神源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人类的美好理想,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今天,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积极应对面临的新挑战,有效解决遭遇的新矛盾,更要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告诫我国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任何违背时代潮流的力量最终将被历史淘汰;只有通过艰苦奋斗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的人,才能拥有未来。“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